当一家公司的股价在一个月内以1320.05%的涨幅创下罕见行情,而净利润却同比下滑32.91%。上纬新材(688585.SH)的资本热度正站在业绩承压与监管关注的十字路口。

截至8月7日收盘,上纬新材股价报91.85元/股,市值370.5亿元,动态市盈率达410.73倍。

业绩承诺危机,从稳操胜券到生死攸关变脸

上纬新材的业绩变脸堪称戏剧性反转。在智元机器人启动收购时,业绩承诺曾被视为“板上钉钉”的安全垫。

据控制权变更协议,原控股股东SWANCOR萨摩亚等主体承诺,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每年不低于6000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每年不低于8000万元。这一目标在今年一季度时看似触手可及,当时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255.06万元,同比增长22.26%;扣非净利润2124.61万元,同比增长25.45%,加上2024年全年净利润(归母8868万元、扣非 8034.99万元)均超承诺线的基础,市场普遍认为业绩承诺无虞。 

        但二季度业绩“悬崖”彻底改写了预期。据上纬新材最新披露的业绩预告,2025 年上半年公司预计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 12.5%,达到 7.84 亿元,但盈利表现却不及预期。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 2990.04 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32.9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预计为 2604.14 万元,同比降幅达 37.02%。按此测算,上纬新材2025年二季度的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预计分别仅734.98万元、479.53万元。

据财迅通观察,要达成全年业绩目标,上纬新材下半年需完成归母净利润3009.96万元、扣非净利润5395.86万元。其中,扣非净利润需较去年同期(3900万元)增长38.35%,这一增速在当前经营压力下几乎难以实现。

公司指出,本期业绩下滑归因于三大短期因素:海外销售运费及佣金增加约1100万元,二季度新台币兑美元汇率急升11.76%导致汇兑损失约768万元,研发可回收产品检测试验费增加约572万元。三大因素合计侵蚀利润约2440万元,几乎吞噬了上半年全部净利润,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是否出现实质性恶化尚未可知。

数据显示,截至当前,上纬新材总股本4.03亿股,智元机器人通过“协议转让+要约收购”取得66.99%股权后,加上原控股股东放弃表决权等安排,实际可自由流通的股份仅占总股本的15%左右,约6200万股。这种极端集中的股权结构,使得股价极易被少量资金撬动。

        估值泡沫,机器人转型传闻落空

在机器人领域,深耕具身智能多年的优必选2024年营收13.05亿元,总市值仅419亿元;专注工业机器人的越疆机器人2024年营收3.74亿元,市值不足上纬新材的三分之一。即便是成熟的消费级机器人企业,石头科技2024年营收超百亿元、净利润超10亿元,总市值462亿元;九号公司营收规模同样破百亿,市值469亿元,二者均仅略高于上纬新材,而它们的业绩规模与盈利能力远超上纬新材。

更引关注的对比在于业务实质的错位。上纬新材目前仍以风电叶片用树脂、环保耐腐蚀材料等化工产品为主业,2025年上半年营收7.84亿元中,机器人相关业务贡献为零;而智元机器人作为收购方,2024年营收刚过亿元,2025年目标数倍增长,近两年才有望实现盈亏平衡,其自身150亿元的估值已引发市场争议。

市场炒作的核心逻辑“智元机器人借壳预期”被证伪。

8月5日,上纬新材风险提示公告中明确重申,收购方“未来12个月内无资产注入、业务重组计划”;智元机器人也多次否认“借壳上市”传闻,强调收购目的是产业协同而非资本运作。这意味着上纬新材在可见的未来仍将以化工业务为主,所谓“转型人形机器人平台”是市场想象,缺乏了实质性支撑。

监管出手斩断炒作链条

监管高压是刺破市场泡沫的关键力量之一。

上交所对异常交易行为的监管措施存在递进式升级的机制。8月5日晚间,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通报指出,上纬新材股价近期出现多次大幅波动,部分投资者在交易该股时存在扰乱市场正常交易秩序、误导其他投资者做出正常交易决策的异常交易行为。对此,上交所依据相关规定对涉事投资者采取了暂停账户交易的自律监管措施,同时提醒广大投资者留意风险,谨慎参与交易,确保交易行为合规。

值得一提的是,上纬新材于7月28日达成今年首只10倍股目标,此后仅用3个交易日便从“10倍股”进一步攀升为“15倍股”。公司虽近期已多次就股价异常波动发布风险提示,反复强调股票交易价格严重脱离基本面、控制权变更事项存不确定性等核心风险,但市场资金炒作热情未受明显影响。

从A股历史案例来看,当监管层采取账户冻结措施后,妖股的炒作周期往往会迅速终结。这是因为账户冻结措施切断了短线资金的合谋交易链条,使股价难以继续被人为操纵。例如,杭州热电曾被上交所采取监管措施后,股价出现了明显的调整。

更根本的制约因素来自业绩基本面的压力。随着中报披露窗口临近,净利润预计下滑32.91%的事实将被更多投资者认知,而下半年业绩需增长38.35%才能完成承诺的预期,也是进一步削弱了市场炒作底气。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上市以来,上纬新材的经营业绩曾经历不稳定阶段,股价表现也较为平淡,在化工行业中堪称冷门股。上市当年,尽管公司业绩因风电业务的强劲增长而实现大幅攀升,营收达到19.46亿元,同比增长44.28%,归母净利润也突破亿元大关,然而好景不长,随后公司营收规模总体呈现缩水态势。2021年,其归母净利润大幅下降89.43%,仅为1257.71万元。到了2024年,尽管营收实现了6.73%的同比增长,达到14.94亿元,但与上市当年相比,仍存差距。

当概念炒作颠覆机器人产业估值锚

上纬新材股价与业绩的极端背离,并非孤立的市场异动,而是A股长期存在的“概念炒作依赖症”的又一次集中爆发。短期逐利资本对“炒作温床”的精准捕捉令人忧心,上纬新材15%的自由流通盘占比,却是游资撬动股价的完美工具。

从估值体系角度,跨界概念的非理性传导正持续冲击市场定价基础,机器人赛道的估值分化与逻辑矛盾尤为突出。

细分来看,达闼机器人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知名独角兽企业,曾完成6轮融资,估值一度超过223亿元。但如今陷入经营危机,创始人已公开承认并启动战略调整。

美国AI陪伴机器人公司Embodied旗下的儿童情感机器人Moxie曾获《时代》“2020年最佳发明”,估值曾被推高至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亿元),英特尔、丰田等参与投资。但产品发布不到5年,公司便因资金耗尽停运。

作为全球人形机器人赛道先行者的优必选(09880.HK),于2023年12月29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但优必选核心业务的商业化进展却相对缓慢,2024年备受关注的人形机器人业务收入仅3500万元,全年交付量仅10台。

对比2024年银之杰案例,银之杰因“金融科技+重组预期”股价暴涨。2024年9月起,其股价从7.74元起步,短短两个月内最高冲到了66.5元,涨幅超过700%,截至目前,银之杰市值大幅缩水。

反观来看,技术成熟度较高的智能家用机器人石头科技(688169.SH),石头科技业绩较良好,2025年第一季度,石头科技营收同比大增86.22%至34.28亿元,营收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归母净利却同比减少29.28%至2.42亿元;截至目前,总市值约460亿元。

且从市场规模维度看,MordorIntelligence预计2025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36.4亿美元。庞大的市场预期本应支撑理性的估值逻辑,但智元机器人与上纬新材的估值联动、机器人企业内部的估值分化,终究是隐露了跨界概念炒作下市场定价基础的松动与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