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西老牌猪企,正邦科技(002157.SZ)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计盈利1.9亿至2.1亿元,较去年同期成功扭亏为盈。
正邦科技曾因猪瘟疫情叠加猪周期影响,扩张步伐失误,在猪价下行通道中亏损严重,资金链断裂,于2023年面临破产重整。而如今从濒临破产到实现季度盈利的转折,恰是反映出了在生猪养殖行业迈入微利时代后,企业在“求得生存”与“实现优质发展”之间的现实博弈。
激进扩张与并购折戟埋下348亿亏损“地雷”
此前,正邦科技深陷生猪养殖行业难以摆脱的剧烈周期波动困境。
2020年,猪肉价格暴涨催生行业扩产狂热,正邦科技危机由此埋下伏笔。彼时,正邦科技通过定增募资75亿元激进扩张,总资产规模大幅增长,2020年末总资产较2019年末增加92.2%,主要源于养殖规模扩大及建设投入加大。然而,2021年开启的猪价下行周期中,生猪价格从年初的36.2元/公斤左右跌至10月的10.5元/公斤左右,跌幅约71%,让这场扩张背后的“资本游戏”彻底失控。
财务数据显示,2021至2024年四年间,正邦科技面临严重亏损和高负债问题。2021-2024年正邦科技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80.7亿元、-115.4亿元、-48.83亿元和-3.3亿元,扣非净利润累计亏损达348亿元,2022年总负债飙升至348亿元,资产负债率突破148.41%,陷入了“资不抵债”困境。
期间,为缓解资金压力,正邦科技2022年2月与大北农签署协议,拟出售旗下8家饲料子公司股权,交易金额暂定20亿-25亿元。大北农当年随后支付5亿元预付款,但因正邦科技未配合审计、未清理标的公司债务等违约行为,交易于10月终止。
据财迅通观察,2006年以来的四轮猪周期中,平均周期长度47个月。正邦科技在周期顶点的激进扩张与并购失利,使公司在下行周期中缺乏缓冲,导致债务与亏损双重绞杀。
双胞胎集团入主、负债率砍半,“输血”易,“造血”难?
正邦科技的重生,一部分原因于政策与资本的精准介入,其中双胞胎集团主导的重整并购是关键一役。
据悉,2022年危机最深时,江西省多级政府成立五套专班,协调33家银行“不抽贷、不断贷、不限贷”,推动省金控等机构注入纾困资金,为企业赢得喘息窗口。
更具决定性的是产业资本的入场。2023年,双胞胎集团联合中国信达等机构组成联合体,以43.4亿元参与正邦科技重整,重整完成后,双胞胎集团成为正邦科技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15.06%,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鲍洪星家族。
双胞胎集团接管后的整合立竿见影。2024年正邦科技复工复产59个猪场和16个饲料厂,饲料销量同比增长94%至124万吨,生猪出栏414.66万头,导入智能化设备,物联网覆盖率达77%。在双胞胎集团借助数智化转型助力正邦科技降本增效的推动下,正邦科技2024年达成了饲料销量大幅增长、生猪出栏量稳步提升等经营成果。
2025年上半年的预赢数据,似乎是正邦科技正在全面复苏。财报显示,报告期内正邦科技生猪养殖业务收入40.77亿元,同比增长134.59%;生猪销量357.66万头,同比增长125.04%,其中仔猪、商品猪出栏量分别增长128.19%、121.15%,叠加销售价格同比每头提升46元,形成“量价齐升”格局。
但盈利增长也离不开并购整合的即时贡献,双胞胎集团的并购重组形成多方面增长极。一是正邦科技产能提升与成本下降,借助双胞胎集团的赋能,产能逐步恢复和提升,养殖成本显著下降。通过智能化设备和育种技术的应用,其断奶仔猪运营成本和育肥运营成本大幅降低;二是业务协同,双胞胎集团将自身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导入正邦科技,帮助其整合采购渠道、优化生产流程、提升运营效率;三是引入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双胞胎集团为正邦科技引入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推动其实现数智化转型,同时导入精细化管理模式,帮助降低综合成本,促进长期稳定发展。
成本困局未破、股价缩水九成
经营层面持续改善的积极信号,尚未有效传导至二级市场。截至8月7日收盘,正邦科技股价为2.85元/股。自2025年以来,正邦科技股价整体呈现下跌态势,不仅未能跑赢大盘,更大幅落后于行业指数。若与此前25.98元/股的历史高点相比,正邦科技股价已大幅缩水,接近九成。
业绩与股价的持续背离,衬托出正邦科技核心竞争力仍存不足。当前生猪养殖业已步入存量市场下的薄利阶段,成本管控实力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竞争力。行业头部企业牧原股份(002714.SZ)最新披露的成本数据显示,5月生猪完全养殖成本已降至12.2元/千克,公司设定2025年全年平均成本目标12元/千克,年末有望进一步下探至11元/千克,中长期规划冲击10元/千克。从历史数据看,牧原成本管控能力稳步提升,从2022年的15.7元/千克逐步优化至2023年的15.0元/千克,2024年已降至14元/千克。
此外,牧原股份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净利润预计可达105亿至110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924.60%至973.39%;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预计为102亿至107亿元,同比增幅更是攀升至1129.97%至1190.26%。
即便与同处第二梯队的新希望(000876.SZ)相比,正邦科技仍具成本劣势。新希望2025年5月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为12.9元/公斤,虽较牧原、温氏仍有差距,但已通过遗传性状改良、精细化管理等措施实现显著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新希望2025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为844.93万头,其通过规模效应实现单位成本摊薄,但2025年4月育肥成本仍为12.9元/公斤,而正邦科技2025年3月的育肥成本高达13.3元/公斤,不仅高于牧原、温氏(12-12.2元/公斤),还较新希望高出0.4元/公斤。
而温氏股份(300498.SZ)通过“公司+农户”模式与自繁自养结合的策略,实现成本与风险的平衡。2025年5月,温氏股份的生猪养殖成本为12.0元/公斤,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4.68元/公斤。同期,新希望的生猪养殖成本为12.9元/公斤,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4.59元/公斤。温氏股份的商品猪销售均价较新希望高出0.09元/公斤,单位盈利优势约为0.99元/公斤。
从行业整体来看,据农财宝典新牧网统计,2025年1月至5月期间,12家生猪养殖巨头的合计生猪销售量已超过6400万头,这一销量规模约占2024年全国生猪总出栏量的9%。
在此背景下,正邦科技虽通过破产重整缓解了债务压力,但其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还有可能被巨星农牧(603477.SH)、神农集团(605296.SH)等区域性企业超越。更严峻的是,当前行业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于正常保有量,叠加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的提升,产能过剩压力持续累积。
猪价下行周期的临近进一步放大了成本差距的影响。2025年上半年,生猪价格整体呈下行态势,但大部分时间里都稳定在14.0元/公斤以上,仅在少数时段短暂低于这一关口。监测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瘦肉型生猪的交易均价为14.84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1.43%。生猪价格之所以难以持续跌破14.0元/公斤,是供需结构、成本支撑、政策调控以及市场情绪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生猪需求运行整体延续了季节性波动的特征,但市场中多重因素交织,对猪价形成了有效支撑。其中,鲜冻品价差持续偏小的市场格局,叠加国储肉滚动制作的常态化推进,共同推动了生猪屠宰量实现同比普遍增长,这一态势成为支撑猪价的重要基础。
从供应端来看,生猪出栏量呈现出由少到多的逐步释放趋势。尽管市场整体供应保持充足状态,但养殖端对市场预期的敏感度显著提升,出栏节奏随预期灵活调整。在2-5月期间,部分养殖户基于对市场的判断选择压栏增重,这一操作直接导致短期内生猪供应出现收紧,也对价格形成了有力支撑。
此外,二次育肥群体的逢低介入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猪价的下行压力。市场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规律:当猪价接近14元/公斤这一关键节点时,部分二次育肥户会适时入场补栏,通过增加短期需求的方式,为猪价提供了阶段性支撑。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上半年猪价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获得了多维度的支撑力量。
正邦科技在经历数年财务困境的深度调整后,经营基本面已呈现逐步复苏的积极信号。但在生猪养殖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头部企业主导的集中度持续攀升以及猪价周期性波动的三重压力下,这家老牌猪企的复苏之路仍布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