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虹公司(688347.SH、01347.HK)资产收购案的细节拼图持续完善。
8月17日晚间,华虹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与控股股东华虹集团签署《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意向协议》,计划以“股份+现金”组合方式收购华力微旗下华虹五厂股权,标志着这场历时三年的承诺履约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公司股票自2025年8月18日(星期一)开市起开始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10个交易日。
在A股停牌保护窗口期之前,公司披露的二季度业绩数据,以及在当前阶段已明确的交易初步意向,为市场解读此次整合的价值逻辑提供了关键依据。不过,截至目前,交易尚处于筹划阶段,交易各方尚未签署正式协议,全面且具体的交易核心条款暂未披露。
获“大基金二期”等加持,向半导体产业整合迈关键一步
资产收购的操作框架已浮出水面。公告显示,华虹公司已与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意向协议,就收购华力微控股权事宜达成初步共识。此次交易拟采用“发行股份+支付现金”的混合支付方式,同时配套募集资金,减少了对公司现金流的压力,又通过股份发行实现交易对方与上市公司的利益绑定。
交易对方阵容体现了产业协同效应。除华虹集团外,初步确定的交易意向方还包括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大基金二期)及上海国投先导集成电路基金,涵盖了产业资本与国家级投资平台。这种多元参与的股权结构,为交易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彰显了各方对半导体产业整合的战略认同。
同时,公告明确本次交易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亦不构成重组上市,实际控制人不会发生变更。这意味着交易无需履行证监会并购重组委的审核程序,仅需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及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即可,为在年内完成交割奠定基础。
据财迅通观察,停牌前华虹公司的股价已提前反应了预期。8月15日,公司股价单日大涨11.35%,收于78.5元/股,最新市值达1358亿元(按A股收盘价计算),较7月初低点累计涨幅超30%。市场人士分析,股价异动反映出资金对收购事项的提前布局,而停牌机制则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非理性波动。
此外,港股交易持续反映市场情绪。与A股停牌不同,华虹公司港股(01347.HK)仍正常交易,8月18日出现阶段性回调,盘中最大跌幅超9%。这种价差现象一方面彰显了A股与港股市场投资者结构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表明港股对短期技术路线预期的反应更为敏感。
二季度盈利环比翻倍,三季度指引乐观助推收购布局
亮眼的经营数据为资产收购提供了基本面支撑。2025年二季度,华虹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66亿美元,同比增长18.3%,环比增长4.6%;归母净利润达800万美元,同比增长19.2%,环比激增112.1%,盈利能力提升幅度超出市场预期。
产能超负荷运转凸显收购迫切性。二季度公司产能利用率108.3%,环比提升5.6个百分点,连续三个季度保持超产状态。其中12英寸晶圆代工收入3.34亿美元,占比提升至59%,是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在车规级芯片、功率器件等需求持续旺盛的背景下,现有产线已难以满足订单需求,华虹五厂3.8万片月产能的注入将有效缓解供需矛盾。
此外,二季度公司毛利率 10.9%,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产能利用率提升及平均销售价格上涨,部分被折旧成本上升所抵消;环比上升1.7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产能利用率提升。
三季度指引继续乐观,公司预计销售收入在6.2亿美元至6.4亿美元之间,毛利率在10%至12%之间。这一指引相较于第二季度销售收入5.66亿美元及毛利率10.9%,呈上升趋势,公司对业务增长的信心以及对下游需求持乐观预期。
Counterpoint发布的研报指出,从行业环境看,半导体代工行业正处于库存周期向上与结构性需求增长叠加阶段,得益于台积电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需求持续旺盛,铸造行业预计2025年的收入将实现约20%的增长。与此同时,消费电子产品、网络及物联网等非人工智能半导体应用领域的逐步回暖,也将为该行业的增长提供支撑。2025年之后,全球铸造业已做好持续增长的准备,预计在2025年至2028年期间,该行业收入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3%-15%。
华虹公司所聚焦的特色工艺赛道,像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功率器件等,凭借相对稳定的应用领域,受周期波动影响程度较低,这为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三季度指引的乐观预期奠定了基础。
半导体整合潮起,全节点布局呼应成熟制程突围趋势
此次交易是IPO承诺的刚性履约。回溯2023年8月科创板上市时,华虹公司在《关于避免同业竞争的补充承诺函》承诺:“自上市之日起三年内,华虹集团将把旗下12英寸晶圆代工子公司华力微注入上市公司”。如今在承诺期即将届满之际启动收购,既维护了上市公司的市场信誉,也体现了控股股东对资本市场规则的敬畏。
同业竞争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招股书显示,华虹公司与华力微在65/55nm工艺节点的独立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及逻辑与射频三大业务平台存在业务重叠情况。虽然2022年上述重合业务的收入占比不足30%,尚未对公司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但同业竞争的存在仍可能引发资源内部消耗的问题。而通过本次资产注入,将实现同类业务的集中统一管理,推动业务间的协同发展。
标的资产分立工作同步推进。公告特别提及,华虹五厂对应的股权正处于分立阶段。这一操作是为了将与华虹公司存在竞争的资产从华力微主体中剥离,确保注入资产的独立性与业务纯度。分立完成后,标的资产的财务数据、资产权属将更加清晰,为后续审计评估创造条件。
当前市场对收购案的估值认知存在分歧。部分投资者聚焦短期技术路线,认为65/55nm和40nm属于成熟制程,技术迭代空间有限;但产业资本更看重产能稀缺性——在全球成熟制程产能供给紧张的背景下,华虹五厂3.8万片/月的稳定产能本身就是稀缺资源,尤其是通过14年运营积累的工艺经验和客户资源,可能难以用单纯的技术代际衡量。
据财迅通观察,此次收购折射出半导体产业整合的新趋势。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从“先进制程竞赛”转向“成熟制程突围”,具备稳定产能和特色工艺的晶圆厂成为整合焦点。华虹公司通过收购华虹五厂扩大产能规模,更将65/55nm至40nm的工艺能力整合升级,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构建起更深的护城河。
更强调的是,国家战略层面给予有力支撑。大基金二期等国家级投资平台参与交易,体现了政策对半导体产业链整合的支持导向。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优质资产集中,有助于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提升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此次注入华虹五厂后,集团旗下剩余的12英寸产线主要是华虹六厂(28/22nm工艺),该产线聚焦先进逻辑工艺,与华虹公司的特色工艺路线形成互补。市场预期,待此次交易完成后,集团或进一步规划资产协同,打造覆盖全工艺节点的晶圆代工巨头。
而在半导体行业并购浪潮中,近期涌现多起与华虹公司收购华力微逻辑相似的整合案例,长电科技股权变更及TCL华星收购乐金显示资产是典型代表。
2024年3月,全球第三大芯片封测企业长电科技披露公告称,磐石香港拟收购公司22.54%股权,交易完成后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中国华润。作为中国大陆封测领域的龙头企业,此次收购被业内视为国企体系内的资源整合动作,与华虹公司通过收购华力微解决同业竞争、优化国企内部资产配置的逻辑高度契合。
同年9月,TCL科技亦宣布重大并购计划,其控股子公司TCL华星拟以108亿元基础价格收购乐金显示(中国)80%股权及乐金显示(广州)100%股权。该交易旨在通过整合面板产能与技术资源,强化TCL华星在半导体显示领域的竞争力,这与华虹公司通过收购华虹五厂扩大成熟制程产能、巩固特色工艺优势的战略目标形行业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