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行业的深度调整仍在持续,智飞生物(300122.SZ)正经历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经营挑战。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49.19亿元,同比下滑73.06%;归母净利润亏损5.97亿元,这是智飞生物自2010年上市以来首份亏损的中期报告。核心产品批签发量缩水、代理合作波动、回款压力等问题集中显现,但公司通过战略并购拓展边界、研发攻坚突破技术瓶颈,正以“预防+治疗”双轮格局穿越行业周期,在阵痛中重构增长逻辑。
疫苗行业调整下,业绩深调
智飞生物的业绩下滑并非孤立现象,而是疫苗行业从“应急性爆发”向“常态化回归”转型的典型缩影。后疫情时代,疫苗需求从高峰回落,叠加民众接种意愿下降、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行业整体陷入了调整周期。智飞生物作为龙头企业也未能摆脱业绩下滑的困境,公司2025年一季度营收23.74亿元,同比下降79.16%。
自主产品板块陷入增长瓶颈。作为公司长期发展的核心支撑,自主产品上半年实现营收5.00亿元,同比减少9.27%,毛利率下降8.06%。批签发数据更直观反映了市场困境,具体来看,AC结合疫苗批签发量43.10万支,同比下滑58.10%;Hib疫苗批签发量58.37万支,同比下滑66.46%;2023年9月才获批的23价肺炎疫苗上半年批签发量为0。值得关注的是,这款疫苗曾在2024年9月主动发起价格战,将吉林、江苏两省供应价从298元/支降至209元/支(降幅29.87%),试图以低价换市场,但最终未能扭转颓势,反而因单价下降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公司单纯想以价格竞争应对需求疲软的结构性问题未见效。
代理业务的波动成为业绩下滑的“重灾区”。作为默沙东、GSK等国际巨头在华重要合作伙伴,智飞生物代理产品上半年营收43.70亿元,同比降幅高达75.16%,毛利率下降8.61%。其中,四价HPV疫苗批签发量归零,九价HPV疫苗批签发量423.88万支,同比暴跌76.80%。这一颓势与默沙东的供应策略直接相关——2025年2月,默沙东明确表示因市场环境变化,暂停向中国供应HPV疫苗至2025年年中或更长时间。而默沙东财报显示,同期九价HPV疫苗全球营收11.26亿美元,同比下降55%,中国市场需求疲软被列为核心原因。作为默沙东HPV疫苗国内独家代理商,智飞生物对单一合作方和品类的过度依赖暴露无遗,在行业调整中缺乏缓冲垫。
2025年二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5.45亿元,同比下降62.92%;归母净利润亏损2.92亿元,同比下滑137.60%。尽管环比一季度亏损的3.05亿元略有收窄,但同比降幅仍在扩大。智飞生物称,民众疫苗犹豫情绪增加、接种意愿下降等因素仍在持续影响行业,全社会对疫苗的信心恢复尚需时间。这种从短期波动向结构性挑战的演变,倒逼公司重构增长逻辑。
此外,据财迅通观察,智飞生物自2010年上市以来,于2025年上半年首次出现半年度亏损,同时这也是公司自2024年第三季度起,连续第四个季度陷入单季亏损的局面。
并购拓界,从疫苗单一赛道到健康生态布局
面对主业承压,智飞生物以战略并购为突破口主动破局。2025年3月,公司通过现金增资控股的方式取得宸安生物51%的股权,这一交易绝非简单的业务延伸,而是从“疫苗企业”向“综合健康服务商”转型的关键落子,卡位代谢类疾病这一千亿级蓝海市场。在业绩承压期推进并购,公司切入高增长赛道,对冲疫苗业务的周期性波动。
此次并购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预防+治疗”业务闭环。宸安生物是一家聚焦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类疾病的创新生物制药企业,核心产品线围绕GLP-1类似药物、胰岛素类似物等前沿领域布局。其中,利拉鲁肽注射液已申报上市,可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和肥胖管理;重磅产品司美格鲁肽注射液(降糖适应症)已完成临床试验,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减重适应症)正推进Ⅲ期临床试验,研发进度处于国内第一梯队。从市场前景看,代谢类疾病药物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仅诺和诺德一家企业的司美格鲁肽产品全球销售额就达166.83亿美元,中国市场相关产品销售额合计5.50亿美元,且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增长空间明显。
并购的协同效应体现在资源整合的深度融合。宸安生物已建成符合国际标准的产业化基地,年生产能力达3000万支成品制剂,解决了智飞生物在治疗性生物药领域的产能短板。更重要的是,宸安生物在蛋白质工程、制剂技术等领域的积累,与智飞生物在疫苗研发中沉淀的生物制药经验形成技术互补。例如,两者在生物活性蛋白表达、纯化工艺等方面的技术共享,可加速双方管线的研发进度。而智飞生物在疫苗领域积累的全国性渠道网络、基层医疗资源和患者教育经验,可直接赋能代谢药物的商业化,实现“1+1>2”的生态价值。
这一布局跳出了疫苗行业的周期桎梏。传染病疫苗需求具有强周期性,受疫情、接种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而代谢类疾病治疗需求具有刚性且持续增长的特点,不受短期接种意愿波动影响。两者形成较好的风险对冲——当疫苗业务受行业调整拖累时,治疗性业务有望成为第二增长曲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成人肥胖率已达16.4%。2025年6月28日,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2.23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中国代谢性疾病药物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123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16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6%,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245亿美元,2024年至202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0.6%。这一赛道的布局为智飞生物打开了较长期成长空间。
此外,从行业视角看,宸安生物与海外的合作洽谈更与智飞国际化战略协同,为海外收入增长铺路。智飞生物的自研产品已经远销海外10多个国家,同时在近20个国家推进临床试验或注册事宜。
业绩承压下,研发加码与现金流优化双线博弈
业绩下滑与并购投入的双重压力,让智飞生物的财务承压问题浮出水面。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应收账款仍高达135.18亿元,与2024年6月末相比仅下降3.17%,降幅远低于营收73.06%的下滑幅度,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依然高企。尽管公司董事长蒋仁生此前强调“强化回款考核”,但实际效果未达预期。
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5.64亿元,同比增长609%,但深入分析可见,现金流改善主要源于应付账款的大幅减少,应付账款从上年同期的163.38亿元降至6.34亿元,减少157.04亿元,降幅达96.12%。这种“压上游、收下游”的短期现金流优化模式,虽能缓解当期资金压力,但可能影响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尤其在并购后需要持续投入资金支持宸安生物研发与生产的背景下,难以作为长期的资金管理策略。
资金链紧张的背后,是疫苗渠道生态的深刻变化。后疫情时代,疫苗需求回落,基层接种单位财政压力大,库存消化周期延长,下游回款能力下降,压力向上游传导。
为缓解流动性压力,公司采取积极措施。2025年6月26日,智飞生物公告拟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募资不超过60亿元,用于满足生产经营与投资的资金需求(包括并购后对宸安生物的持续投入),优化债务结构。
此外,智飞生物选择逆势加码研发,上半年研发投入达6.35亿元,同比增长11.47%。具体来看,智飞生物自主研发的15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已正式提交生产注册申请并获受理。该疫苗覆盖了亚洲地区检出率最高的15种血清型,同时匹配国内优势血清型的分布特点。未来,它将与公司当前在售的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以及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26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形成协同作用,为公众预防肺炎疾病提供更完善的选择。
战略重构,从代理依赖到生态化增长
智飞生物的转型本质是重构增长逻辑——从“代理收入驱动”转向“自主创新+生态协同”的可持续模式。
在代理合作领域,智飞生物不断强化与合作伙伴的联系,并灵活调整合作方式。2025年上半年,公司开始实施与GSK修订后的《独家经销和联合推广协议补充协议》。依据市场动态及产品需求,双方共同对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的采购及供应计划进行适时调整,以更精准地契合市场发展需求。与默沙东的合作虽短期承压,但九价HPV疫苗男性适应症的获批为长期增长保留空间——佳达修9成为中国境内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可适用于适龄男性女性接种的九价HPV疫苗,有望拓宽市场空间。
国际化战略也成为对冲国内周期的重要抓手。智飞生物加速国际化布局,持续向印尼、尼日利亚等国供应四价流脑多糖疫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获菲律宾GMP证书并推进多国注册;结核诊断试剂宜卡在印尼获批、澳门获准使用,正于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推进注册。创新产品方面,福氏宋内氏痢疾双价结合疫苗在孟加拉国开展Ⅲ期临床,作为国际研发进度最快的双价痢疾疫苗,上市后将填补发展中国家防控空白。通过“成熟产品拓新兴市场、创新产品攻发达市场”的差异化策略,公司正构建多元化收入来源。
智飞生物的“预防+治疗+国际化”三角模型正在逐步构建。疫苗业务筑牢基础,代谢药物拓展增长空间,海外市场降低区域风险。这种多元化布局减少了对单一业务和市场的依赖,提升了运营效率。
在行业低谷期,智飞生物坚持研发投入、战略并购和市场拓展,构建“预防+治疗”产品矩阵和国内外联动市场格局,重塑核心竞争力。随着创新管线落地、治疗业务增长、资金压力缓解,公司有望在行业复苏时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开启新的增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