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中微半导(688380.SH)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这是该公司继2022年8月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后的又一次重要资本动作,标志着中微半导战略布局进入新阶段。

中微半导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领先的智能控制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微控制器(MCU)为核心产品,致力于为家电、消费电子、工业控制及汽车电子等领域提供一站式芯片设计与系统解决方案。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数据,2024年,按收益计,公司在中国智能家电领域MCU芯片市场排名第一、消费电子领域MCU芯片市场排名第二。

此次赴港上市,不仅是中微半导深化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也是其在资本市场的一次重要转身。然而,在其扩张计划背后,市场也是对其融资必要性、业务结构与国际战略的匹配度提出了质疑。

MCU稳固、SoC崛起 业绩重回高增长轨道

中微半导的核心业务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MCU解决方案、SoC解决方案和ASIC解决方案。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MCU解决方案始终是公司收入的主力,占比虽从85.2%逐步下降至75.1%,但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SoC解决方案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收入占比从8.6%提升至22.3%,成为公司业务多元化的关键驱动力。ASIC解决方案则相对稳定,占比在2%-4%之间波动,显示出其在特定应用场景中的补充作用。

业务结构的变化证实了中微半导在保持MCU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正积极向更高集成度、更强算力的SoC领域拓展,以应对AIoT、汽车电子、工业机器人等新兴市场的需求。

2022年至2024年,中微半导的营业收入从6.37亿元增长至9.1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6%。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5.04亿元,同比增长17.56%,净利润达8646.96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00.98%。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2023年曾出现2194.85万元的亏损,主要受行业周期、库存调整及研发投入加大等因素影响。但随着2024年以来AI技术爆发、汽车电子业务放量、消费电子需求回暖,公司业绩迅速修复,净利润重回增长轨道。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微半导资产负债率仅为9.26%,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账面资金充裕,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28亿元,同时持有大量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流动资产合计高达20.71亿元,主要为银行理财产品、大额存单。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显示,2020年至2024年期间,全球MCU产业的市场规模实现稳步增长,从2020年的1104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的1403亿元人民币,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6.2%。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公司围绕控制器芯片构建技术体系,已掌握8位/32位MCU、高精度模拟、功率驱动、功率器件、无线射频及底层核心算法等设计能力;产品覆盖55nm-180nmCMOS、90nm-350nmBCD、双极、SGTMOS、IGBT等工艺,正向40nm、22nm更高制程推进,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智能家电、工业控制、医疗健康、汽车电子、机器人、端侧AI等领域。

研发投入方面,2021-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连续4年超1亿元,分别为1.01亿元、1.24亿元、1.20亿元、1.28亿元;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5297.06万元,同比降11.06%,研发费用率仍达10.51%。截至2025年上半年底,公司研发人员211人,占总人数49.07%,研发人员总薪酬3920.03万元,人均薪酬18.58万元,月均超3万元。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中微半导累计申请发明专利74项,其中41项已获授权;累计申请实用新型专利42项,38项已取得授权;累计申请软件著作权27项,且所有申请均已获得授权;累计申请集成电路布图224项,214项已获得批准。

赴港上市动因 在半导体浪潮中寻找新增长极

中微半导表示,赴港上市旨在“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提升公司国际化品牌形象,多元化公司融资渠道”。然而,招股书数据显示,公司境外收入占比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业务高度集中于国内市场,与其“全球化”口号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反差引发了市场对其港股上市真实意图的质疑: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战略落地,还是仅为品牌镀金?

根据招股书,本次IPO募资将主要用于提升研发能力及技术平台建设、策略性投资与收购、发展全球业务及设立香港研发中心,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尽管募资用途清晰,但市场对其融资必要性存疑。中微半导账面资金充裕,负债率低,经营现金流健康,完全有能力通过自有资金支持上述投资计划。有分析指出,如果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仍进行大规模股权融资,可能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甚至摊薄股东权益。

中微半导正在积极推进下一代高算力MCU、车规级MCU及端侧AIMCU的研发。据披露,公司第二代M4内核产品及端侧AIMCU即将面市,这些产品有望在机器人、无人机、服务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形成突破。

公司在大家电、消费电子领域已建立稳固基本盘,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向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高端市场渗透。2025年9月,中微半导召开工业汽车合作伙伴会议,系统展示了其在车规级MCU领域的布局,覆盖110nm及以下制程,并基于ARMCortex®-M0+、M4等多系列内核开发产品。

破局本土天花板?赴港上市引论战

中微半导筹备登陆港股的举动,在市场上引发了关于其战略价值与实际必要性的广泛争议,不同立场的声音围绕中微半导港股之路的利弊展开了激烈讨论。

有观点认为,港股上市是中微半导实现战略升级的必然选择,背后蕴含着多重长期价值。他们指出,搭建“A+H”双资本平台,能够有效突破单一市场的局限,显著提升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品牌曝光度与影响力,助力其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竞争中树立更鲜明的国际化形象;同时,港股市场作为全球重要的融资枢纽,吸引着大量国际机构投资者,中微半导登陆港股后,将更便捷地对接国际资本,为未来开展跨境并购、推进跨国技术合作储备充足的资金支持与资源渠道。

此外,伴随港股上市可能设立的香港研发中心,更被视为公司技术国际化布局的关键一步,既能依托香港的区位优势与人才聚集效应,吸引全球顶尖半导体人才加入,也能成为技术交流与创新的前沿阵地,加速核心技术的迭代与输出。

然而,有观点则从资金利用与战略落地的角度表达了担忧,认为其当前的港股融资行为缺乏明显的紧迫性。

中微半导是中国半导体国产化的典型代表,从MCU起家,构建芯片设计系统解决方案,在家电、消费电子市场领先。面对全球竞争与技术迭代,公司需突破本土市场天花板,拓展高附加值、广应用场景领域。赴港上市是资本战略升级与全球化野心的试金石。

其能否从“中国第一MCU企业”跨越为“全球智能控制解决方案领导者”,取决于技术实力、产品竞争力,也考验战略定力、资源整合与国际化运营能力。

在AI、汽车电子、工业智能化浪潮推动下,中微半导站在新起点,港股IPO成功将拓宽资本通道与发展空间,但平衡战略愿景与财务稳健、本土根基与全球拓展仍是核心命题。